第1章_修复古籍时我扒出了守秘人男友的真面目全本阅读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顾时林字数:4011更新时间:2025-10-26 18:31

第一章 墨香里的初遇林砚接到市博物馆委托时,正蹲在工作室的樟木箱前,

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地揭一张南宋的残页。窗外的蝉鸣裹着七月的热浪钻进窗缝,

她额角沁出细汗,却连抬手擦汗的动作都放得极轻——那残页薄如蝉翼,

稍有不慎便会碎成齑粉。手机在案头震动,屏幕上跳出“市博-顾时”的名字。

林砚停下手里的活,指尖在围裙上蹭了蹭,才划开接听键。“林老师,我是顾时。

”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润得像浸了温水的玉,“《坤舆秘录》已经从库房调出来了,

您看今天下午方便过来对接吗?”“顾馆长,我这边手头的残页刚揭到关键处,

要不明天一早?”林砚看了眼案上摊开的古籍,语气带着歉意。“不急,以林老师的节奏来。

”顾时的声音里听不出半点催促,“只是这《坤舆秘录》有点特殊,纸页是明末的桑皮纸,

边缘已经脆化了,我怕再放库房里受潮,想着早点让您过目,心里踏实。”挂了电话,

林砚盯着案头的放大镜出神。她早听过《坤舆秘录》的名字——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,

传说是明末一位不知名的学者所著,书页里藏着不少天文地理的异图,

只是大半文字晦涩难懂,连馆里的老研究员都没完全破译。第二天清晨,

林砚背着工具箱走进市博物馆。刚过开馆时间,展厅里还没多少游客,阳光透过穹顶的玻璃,

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顾时已经在古籍部的门口等她,

穿着一件浅灰色的亚麻衬衫,袖口挽到小臂,露出腕间一块素面的银表。“林老师,这边请。

”他侧身引路,指尖无意识地拂过门框上的雕花,动作轻得像怕碰疼了木头。

古籍部的工作室是恒温恒湿的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樟香和墨香。

《坤舆秘录》被放在铺着羊绒垫的案上,蓝色的锦盒敞开着,泛黄的书页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
林砚凑近看,只见书页上的字迹是小楷,笔锋劲挺,却在某些笔画转折处透着几分仓促,

像是写字的人当时心绪不宁。“你看这里。”顾时指着第三页的一处墨痕,

“我们之前整理时发现,这墨痕不是洇开的,是有人故意用指尖蘸了墨点上去的,

而且纸页夹层好像有东西,对着光看能看到隐约的纹路。”林砚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,

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。果然,那墨痕是个极小的“林”字,藏在“坤舆”二字的夹缝里,

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她又将书页对着窗外的光,隐约看到夹层里有层极薄的绢布,

上面似乎绣着什么图案。“这书的前任藏主是您的祖父吧?”顾时突然开口,

目光落在林砚的侧脸,“我查过馆藏记录,二十年前捐赠这本书的,是林敬之先生,

也就是您的祖父。”林砚的手顿了顿。祖父去世时她才十岁,

只记得老人总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对着一本线装书发呆,却从不让她碰。

直到去年整理祖父的遗物,她才在箱底找到一张捐赠证书,上面写着《坤舆秘录》的名字。

“我祖父很少跟我提这本书。”林砚收回目光,指尖轻轻拂过书页,“只记得他说过,

这书里藏着‘命’,不能随便动。”顾时的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光芒,快得让人抓不住。

他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瓷瓶,

倒出一点米白色的浆糊在碟子里:“这是我按古籍记载调的浆糊,加了白芨和云母粉,

黏性适中,还能防虫。您修复时要是觉得不合适,我们再换。”林砚接过碟子,

鼻尖萦绕着白芨的清苦气味。她抬头看向顾时,发现他正盯着自己的手,

眼神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专注——不是看修复师的手,更像是在看一件熟悉的旧物。

接下来的半个月,林砚每天都泡在博物馆的工作室里。顾时时常会过来,有时是送一杯温茶,

有时是站在旁边看她修复,偶尔会指点一两句古籍的背景,却从不多问夹层里的东西。

这天傍晚,林砚正用竹刀轻轻剥离书页边缘的脆化层,顾时突然说:“林老师,

今晚我要去库房整理一批新收的古籍,您要是不着急走,不如一起去看看?

说不定有您感兴趣的东西。”林砚犹豫了一下。库房在博物馆的负一楼,平时除了工作人员,

很少有人进去。但她想起祖父的话,心里总觉得《坤舆秘录》的秘密不止表面那么简单,

或许库房里能找到些线索。库房里摆满了高大的铁架,

上面整齐地放着贴了标签的古籍和文物。顾时打开一盏手提灯,

暖黄的灯光照亮了周围的铁架。他走到最里面的一个铁架前,

拿出一个木盒:“这是上周刚从民间收来的,也是明末的东西,您看看。”林砚接过木盒,

打开一看,里面是一本残破的账册,纸页上写着“守秘人”三个字。她心里一动,

抬头看向顾时,却发现他正对着手提灯的光,翻看一本线装书——那本书的封面,

和《坤舆秘录》一模一样。“顾馆长,你也有一本《坤舆秘录》?”林砚的声音有些发紧。

顾时手一顿,缓缓抬起头,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:“这不是我的,

是我祖父留下的。他也是‘守秘人’。”林砚的心跳骤然加快。祖父说的“命”,

难道和“守秘人”有关?她还想问什么,顾时却突然合上书本,

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温润:“时间不早了,我送您回去吧,库房里凉。”回去的路上,

车里很安静。林砚看着窗外掠过的路灯,总觉得顾时藏着很多秘密,而这些秘密,

都和《坤舆秘录》、和自己的家族有关。

她下意识地摸了摸锁骨处——那里有一块淡红色的胎记,像一片小小的枫叶,从小就有,

母亲说这是“上天给的记号”。第二章 血玉惊现又过了一周,

林砚终于修复到《坤舆秘录》的第十七页。这一页的纸页最薄,夹层里的绢布也最明显,

她打算今天试着将绢布取出来。清晨的工作室里,只有钟表的滴答声。

林砚将书页平铺在案上,用喷壶在纸页边缘轻轻喷了点水雾,

再用竹镊子一点点挑起纸页的一角。就在镊子碰到夹层的瞬间,她感觉到指尖传来一丝凉意,

像是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。她屏住呼吸,慢慢将纸页掀开。只见夹层里除了绢布,

还黏着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血玉,玉身通透,泛着淡淡的红光,上面刻着一个极小的“林”字。

林砚的心跳漏了一拍——这块玉的形状,和祖父留给她的一块玉佩一模一样,

只是祖父的那块刻着“顾”字。“林老师,进展怎么样了?”顾时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。

林砚手忙脚乱地想把血玉藏起来,却还是慢了一步。顾时已经走到案前,目光落在血玉上,

瞳孔骤然收缩,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袖口,指节泛白。“这是……”顾时的声音有些僵硬,

像是在极力控制情绪。“从夹层里发现的,上面刻着‘林’字。

”林砚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,“顾馆长,你认识这块玉?”顾时的目光从血玉上移开,

落在林砚的脸上,眼神复杂:“可能是后人不小心掉进去的吧,没什么特别的。

”林砚心里的怀疑更重了。顾时平时对古籍的细节极其在意,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墨点,

都会研究半天,怎么会对这块明显是刻意放在夹层里的血玉如此冷淡?

而且他攥着袖口的动作,和上次在库房里看到《坤舆秘录》时一模一样。当天晚上,

林砚没有直接回家,而是绕到了博物馆附近的一条小巷。她记得顾时说过,

他的住处就在这附近。小巷里没有路灯,只有几家小店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来。

林砚走到一栋老式居民楼前,看到三楼的窗户亮着灯——那是顾时的住处。她刚想转身离开,

却看到顾时从楼里走出来,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袋子,神色匆匆地往巷口走。

林砚下意识地跟了上去,看着顾时走进了巷口的一家茶馆。茶馆里很安静,只有几桌客人。

林砚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,假装看菜单,眼角的余光却盯着顾时。

只见顾时坐在靠窗的位置,对面坐着一个穿黑色风衣的男人,看不清脸。

顾时从黑色袋子里拿出一张纸,递给那个男人,男人看了看,又递回给顾时,

嘴里不知道说了些什么。就在这时,顾时不小心碰掉了桌上的茶杯,茶水洒了一地。

他弯腰去捡茶杯时,袖口滑了下来,林砚清楚地看到,

他的手腕上戴着一块血玉——和她从古籍里发现的那块一模一样,只是上面刻着“顾”字。

林砚的心脏猛地一沉。顾时果然在隐瞒什么,而且他和那个穿风衣的男人之间,

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。她不敢再看下去,起身快步走出茶馆,回到车里时,

手心已经全是冷汗。第二天,林砚没有去博物馆。她在家里翻箱倒柜,

找出了祖父留下的那个木盒。打开木盒,里面除了刻着“顾”字的血玉,

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——照片上是两个年轻男女,男人穿着中山装,女人穿着旗袍,

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,正是《坤舆秘录》。女人的锁骨处,有一块淡红色的胎记,

和林砚的一模一样。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:“守秘人林氏,与顾氏共护宝,生生不息。

”林砚的手开始发抖。原来祖父和顾时的祖父,早就认识,而且他们都是“守秘人”,

共同守护着《坤舆秘录》里的秘密。那顾时为什么要隐瞒?那个穿风衣的男人,又是什么人?

下午,顾时给林砚打电话,语气带着担忧:“林老师,您今天怎么没来?是不是身体不舒服?